据事儿哥粉丝爆料,股转中心近日在召开座谈会时,明确提出马上取消对收入指标50%的限制!
2016年下半年,股转中心突然收紧入口,大幅度提高挂牌条件。
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六大挂牌条件之一“持续经营能力”的新要求。
限制之前,对持续经营能力更多是中介机构的定性判断,腾挪空间较大。而提高标准后,突然硬性要求用“营业收入位于同行业前50%”来界定是否具有“持续经营能力”。
不得不说,这样一个武断、并不严谨的限制,与其说是细化了挂牌条件,倒不如说其只是传递出股转中心开始“限速限流”的态度。
去年该限制一出,果然新三板新增挂牌家数、在审家数明显下降,轰轰烈烈的新三板扩容期正式宣告结束。
这是2016年的往事。
不曾想转年开春,IPO准注册制落地,风向骤转。
一方面,不少优秀挂牌企业开始巴望着转板,目前已经申报IPO辅导的挂牌企业就有将近400家,还有更多企业在筹划,预计十成有一的挂牌企业,未来可能会“逃离”新三板;
另一方面,一些本来准备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审时度势,果断暂停挂牌计划,直接解聘三板券商,重选IPO团队。
出现这两种情况的原因,一是挂牌后企业付出了不少规范成本,但是并没有感觉到新三板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,未挂牌企业也寒了心;二是IPO审查标准严格,先挂牌反而可能给未来IPO留下隐患。
这种趋势蔓延,股转中心定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因此今日方才决定亡羊补牢,收回当日错误决定。
然而世易时移,当时万人争上三板的热潮已然退去。
现如今,没上市的企业里,业绩好的企业都在盯着IPO;业绩一般企业里,很多去年卯足了劲准备挂牌时duang一下被收入50%限制拦住、被大大小小券商拒绝,很受伤,开始怀疑人生,开始质疑股转中心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,因而即便现在放开了也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居多。
新三板作为注册制的试验田,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如今IPO的改革能够深入,也离不开三板市场的旁敲侧击。
然而,市场化运行的要义就是监管政策的透明、可预期、持续稳定,去年股转中心为了防止三板市场扩容过快,直接用收入指标猛踩了一脚刹车,无意是行政干预市场的一种体现,也破坏了三板作为注册制先锋的崇高声誉。
如今股转中心收回成命,意图再塑良好市场形象,企业和中介机构是否买账,我们拭目以待。